"你尽管放心地去吧,你的儿子孔马康已长大成人,能文能武,智勇双全,他一定能继承你未竟之事业,将国家治理得好好的,国富民强。社会安定。前景光明。"
他听了那个人的话,心中一阵高兴,脸上现出笑容,最终欣慰地闭上了眼睛,与世长辞了。
马康国王驾崩的噩耗传出后,人们十分悲哀,同时也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,有不少人认为,马康身为国王在后期并未执政,国家大事都是由侍从武官摄政治理,继承王位的孔马康虽为国王,但并不掌握实权,形同傀儡。这样时间一长,马康一家就被世人淡忘了,孔马康在民众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,从宫中文武百官到民间庶民百姓,都对他表示冷淡。这样他的家族也就越来越孤立了,过着与世隔绝般的日子。孔马康的母亲对这一切,看在眼里,愁在心中,抚今追昔,不胜感慨。她决心找侍从武官理论一番。她来到侍从武官家中,遇见宰曼,对她诉苦道:
"我今天前来见你,还是下了决心的。你说这个世道可真是的,人一走,茶就凉了,人们都把先人的恩德抛到九霄云外去了。连亲戚朋友之间也是如此。愿你们在安拉的护佑下,万事如意,前程似锦!愿你们在台上能长期执掌政权。统治下去,愿你们秉公执法,使国泰民安!以前我们当权时,享不尽的荣华富贵,这是有目共睹的。可是现如今,时过境迁,今非昔比,我们活该倒霉,过着众叛亲离的日子,受命运的欺凌,逼得我们无法生存下去。我们已走投无路,只好来向你乞求怜悯。马康一过世,我们寡母孤儿就孤苦无靠了,不得不卑躬屈膝,仰人鼻息,才变得如此下贱。卑微!"
马康从信中获悉自己得了儿子孔马康,心中十分高兴,同时也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了。他对宰相丹东说:
"接到家书,真是令人欢喜!我要振奋起来,从悲哀中解脱出来。我想为苏尔克举行追悼会,以尽手足之情。"
宰相丹东赞同他的想法,马康便在苏尔克的墓前支起帐篷,挑选一些人朗诵《古兰经》开会追悼苏尔克。马康。宰相丹东。侍从武官和各位将领都在苏尔克的墓前沉痛追悼他。马康追悼了兄长苏尔克,心中充满了悲哀,情绪低落。好心的宰相便给他讲故事,为他解宽心。
马康传位给孔马康
马康对宰相丹东的为人十分敬佩,认为他这人心眼好,为人厚道,关心他人的疾苦,对他十分赞赏。
就这样,马康和宰相丹东互相勉励。彼此协作,在君士坦丁城下坚持围城,共同度过了四个年头。在这四年内,穆斯林大军苦苦围城,生活条件十分艰苦,结果弄得人困马乏。人心不定。马康看到这种情况,觉得应该扭转这种局面。于是他召集了宰相丹东和几个主要将领,一起商议对策。他对大家说:
"各位,我们率领穆斯林大军,不远千里,远征至此。可是我们在此围城,不觉已过数年,不仅破城的目的没有达到,反而面临着诸多的困难,平添了不少的苦恼。我们最初高举义旗前来为先王努尔曼报仇来的,却不成想在转战中反而失去了家兄苏尔克,这就使我们更加苦闷。悲哀了。使我们如此被动的,不是别人,正是那个善于用诡计。耍阴谋的万恶的老太婆!她处心积虑地用计谋害死了先王努尔曼。带走了索菲娅公主,又混进我们领导层中,花言巧语地蒙骗我们,趁我们对她放松了警惕的时候,暗杀了家兄苏尔克,其阴谋之诡诈。其手段之险恶,都是无与伦比的,她是我们的死敌!正因为如此,我曾发誓要坚持围攻君士坦丁城,不达目的誓不罢休。而今,我们对此久攻不下,随着时日的推迟,如此下去会产生更多的消极因素。现在我向各位表明苦衷,想征求你们的意见,希望各位广开思路,发表自己的高见,最后找出一个好办法吧。"
马康分析了形势,阐明了利弊,众人听了,引起了无限感慨,一时却又难以启口,便低头不语。大家都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两朝元老宰相丹东身上,认为他是最有发言权的。宰相丹东是个明白事理的人,他挺身而出,打破沉默,推心置腹地说:
"启奏国王陛下,我穆斯林大军自从挥师进攻君士坦丁城以来,将士们舍生忘死,奋勇杀敌,无不争先恐后。视死如归,到如今身经百战,为时已四载。可恨那基督教军坚守城门,对我们不予理睬。他们以守为攻,跟我们打消耗战,致使我军损兵折将,人困马乏。如果这样围攻下去,对我军来说则弊多利少,前景不堪设想。依臣之见,倒不如暂时撤离阵地,班师回国,让将士们好好休整一下。以后再伺机发动总攻,到那时消灭他们,报仇雪恨,为时也不晚。"
"好吧,"马康同意宰相丹东的意见,说道,"宰相的见解是很有道理的。情况确实如此,我军远征至此,年深日久,不仅部下思乡之情日益迫切,就连找自己也时常怀念家中的妻儿和侄女斐康而心绪不宁,尤其是侄女斐康远在大马士革,我难以了解她的真实情况,令人悬念有加。所以,我很赞同宰相丹东的高见,权且放弃阵地,暂时撤离人马吧。"
关闭
点击浏览器 (菜单),再点击 (分享)
关注微信公众号“起跑线”获取更多儿歌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