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蜜腹剑成语典故(2)

时间:2014-03-14    阅读 196 次
当时,有大臣向玄宗进谏,李林甫竟明目张胆地进行阻挠,并用恐吓手段杜绝言路。他说:“今明主在上,群臣将顺之不暇,乌用多言!诸君不见立仗马乎?食三品料,一鸣辄斥去,悔之何及!”所谓的“立仗马”,是指宫廷里仪仗队的骏马,平时吃上好的饲料,养得高大肥壮,每天八匹骏马分为左右两队,立在正殿侧宫门外,候仗下即散。李林甫把众臣比做立仗马,无疑是要他们摆摆样子,谁要提意见谁就会被贬黝。自此,群臣慑于李林甫的权势地位,不敢再向玄宗进谏了,谏净之路断绝。李林甫是权欲熏心之徒,喜欢独揽大权。因此,他专门引荐一些唯唯诺诺、没有才智和主见的人与其共事。由他引荐的牛仙客,一切政事都听任李林甫处置,只“独洁其身”,不直接参与干坏事。牛仙客死后,玄宗命刑部尚书李适之顶替牛仙客的左相之位。李适之也出身于宗室,欲与李林甫争权,结果也被李林甫设法除掉。后来李林甫又推荐陈希烈为左相,也是一个唯唯诺诺之人。可见,李林甫专权时期,只任用易于制服的柔接之人与其共事,以达到独揽大权的目的。同时,他还极力阻挠玄宗启用新人。

   天宝六年(747年),玄宗“欲广求天下之士”。李林甫怕玄宗启用有识之士会对他不利,狡猾地利用玄宗对他的信任,略施小伎,最终使全国无一人被选中。他还假惺惺地恭贺玄宗“野无遗贤”,似乎天下贤士都已被录用,草野之士尽是“卑贱愚啧”之人。李林甫不仅把无才能者“引与共政”,阻挠玄宗启用新人,还对朝中有声望的大臣加以诬陷、排挤、打击,史称其“妒贤嫉能,排抑胜己,以保其位”。前面提到的严挺之,虽被玄宗贬默,但玄宗始终认为他是有用之才。在时隔多年之后,仍问起他的处境,想重新调他回京加以重用。李林甫又耍花招,欺骗玄宗说严挺之年事已高,又患风疾,建议玄宗给他个闲职,让他回家养病。如此等等,不胜枚举。李林甫的专权,使唐王朝逐步走向衰弱、混乱的政治局面。唐宪宗时就有大臣尖锐地指出:“世谓禄山反,为治乱分时。臣谓罢张九龄,相林甫,则治乱固已分矣。”后代许多史家都同意这种观点,认为玄宗用李林甫为相,是后来安史之乱,唐王朝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。对李林甫的为人及为官给予全面不过,全面否定李林甫的,唐玄宗其实是第一人。李林甫死后不久,还未下葬,其政敌杨国忠就指使安禄山诬告李林甫勾结阿布思谋反。结果,李林甫被削去一应官爵,还剖棺夺去所碱的金紫朝服和含碱的珍珠,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下葬,家财籍没,子孙流放。唐玄宗后来逃到四川后,给事中杜元淹问起李林甫,玄宗说:“这个人妒忌贤能,专门推荐比不上自己的人。”杜元淹说:“陛下既然知道李林甫是这样的人,为什么还任用他这样长久呢?”玄宗低头不吭声了。这说明对李林甫的否定并不是后代史学家才开始这样做,而是当事人已经有这种看法了。也许有人会问,李林甫真的只是一个口蜜腹剑、妒贤嫉能、一无是处的奸相、小人吗?他的得宠仅是因为他用那套奸臣的智术迷惑了唐玄宗吗?从实际情况来看,唐玄宗对李林甫的为人是十分清楚的。他之所以长期地宠用李林甫,除了被他的巧言迷惑外,恐怕还有其他的原因。

   应该说,唐玄宗是一个较为精明能干且有作为的皇帝。从他早年剪除伯父中宗的韦后和安乐公主,继而又剪除太平公主的势力建立自己的政权以及开元盛世的出现,都可以看得很清楚。无奈岁月不饶人,到开元后期,他已逐渐老去,加上当时社会安定、经济繁荣、户口赋税都有所增长,使他对朝政之事都不再像当初那样有兴趣、有精力去过问处理。这样,他就需要一个精明能干且又能了解、贯彻他意图的人代替他去处理政事。李林甫正是这样合适的人选。他城府深密,在处理朝政重大军国事务时,是一个颇为老练的官僚。史称其“每事过慎,条理众务,增修纲纪,中外迁除,皆有恒度”。一些学者认为,李林甫具有较强的行政组织能力,处理政务也算得上是尽心尽职了。而且李林甫又善于领会玄宗的政治意图,并能贯彻执行玄宗制定的方针政策。正因如此,李林甫成为玄宗的合适人选,代替玄宗主持朝政长达25年之久。许多学者在批判李林甫的为人和种种恶行的同时,也看到了他在玄宗时期所起的积极作用。

   李林甫确实是一个玩弄权术、口蜜腹剑的小人。但同时,他又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、精明的行政官员和制度专家,在政事的处理上,做到“每事过慎,条理众务,增修纲纪”。他们认为玄宗时期的许多重大而有价值的改革都有李林甫的参与,最有代表性的是有改革税制和修订法典。他协助玄宗在财政、军事、政治制度、选举制度及法律制度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。李林甫执政时期的政府对外战争连续获得了辉煌胜利,唐朝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,唐王朝达到鼎盛。由于政府体制的变化,李林甫对朝廷的支配,远比姚崇等人全面。

    看来,唐朝政坛上的李林甫,的确是个口蜜腹剑的高手,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政坛上翻云覆雨的老手。他的长期执政,是唐玄宗和中唐政治的需要。

推荐阅读:

口蜜腹剑
口蜜腹剑-李林甫小传

APP下载